日期:2025-06-23 22:01:38
深圳商报·读创客户端记者 袁静娴 方杰
在教育教学改革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高新中学美术学科积极突破传统课堂边界,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(PBL)为核心架构,深度融合 AI 技术,为学生构建沉浸式、协作化的创新学习场域。近日,戎露老师主导的七年级《国际爱鸟日海报设计制作》项目收官,全面展现了学科融合与科技赋能的教育创新成果。
该项目以“国际爱鸟日”为主题,有机整合美术、信息技术、英语、生物等多学科知识体系,采用 4-6 人小组协作的学习模式。在完整的项目实施流程中,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递进式阶段:第一课时,学生系统学习海报设计的基础原理与 AI 绘图技术的操作逻辑;第二课时,学生根据个人特长自主选择传统手绘或数字创作路径,实现艺术表达形式的多元呈现;第三课时则通过小组汇报展示与全员互动评选,全面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批判性反思意识。这种 “理论学习 + 实践创作 + 成果展示”的三段式教学设计,既坚守了传统艺术教育的美学内核,又注入了数字化创新元素,为学生打造了立体化的跨学科学习体验空间。
在本次项目中,AI工具的深度应用成为撬动学生创意潜能的关键支点。通过智能绘图软件,学生只需输入“濒危鸟类”“生态保护”等关键词,即可快速生成高精度的鸟类生态插画作为海报背景素材,在此基础上通过手绘添加个性化细节,形成“AI 技术打底+人工艺术精修”的创新创作模式。智能排版工具的引入则有效解决了传统海报设计中图文搭配的难点,学生通过一键优化功能即可实现版式结构与色彩体系的智能匹配,大幅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。
尤为值得关注的是,AI翻译功能的介入助力学生轻松实现中英文双语设计,使作品在展现艺术美感的同时,兼具国际传播视野。例如,学生在海报中同步呈现“4月1日・国际爱鸟日“与”April 1st - International Bird Day“双语标识,配合 "Don't let the sky become lonely"等英文标语,将环保理念以跨文化传播的形式加以呈现。这种"科技+艺术"的跨界实践,不仅将创作效率提升40%以上,更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美术课堂的技术边界,为学生打开了创意表达的全新维度。
在最终的展示环节中,各小组呈现出风格迥异却主题鲜明的创意作品。手绘小组凭借精湛的绘画技艺,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朱鹮、丹顶鹤等濒危鸟类的生存状态,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渲染生态危机,使作品兼具艺术审美价值与环保教育意义。AI创作小组则巧妙运用现代设计语言,将 3D建模生成的鸟类轮廓与自然景观像素化处理,通过几何图形与渐变色彩的组合,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。
在项目汇报环节,学生们深入分享了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挑战与成长收获。例如:"如何通过思维导图达成小组成员间的创意共识
拉伯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